记者 闫桂花
最近生育支持政策迈出了关键一步。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钱,开始发了;接下来的两个重要问题是:发钱真的能刺激生育吗?发多少钱才能真正撬动生育?
答案恐怕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会出炉,不过一项得到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关键线索。基于湖北省生育补贴政策的田野实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石智雷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去年底发布的论文中指出,生育补贴的确会刺激生育意愿,但补贴需要达到一定的额度。更重要的是,要让政策生效,短期必须做好配套的宣传和安排,长远需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生育氛围。
生育补贴已成为欧美、日韩等众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生育支持措施,但补贴效果几何仍是个争议话题。多数研究显示,发钱确实有助于提升生育意愿,从而提高生育率;但具体提升多少,在不同国家、不同政策实施方式下不同。
石智雷等人的研究首次证明了补贴对中国的有效性。他们视生育决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并将其分为三种状态:明确不想生育、没想好和想生育。同时,根据湖北试点不同县(市区)不同做法,将补贴额度分为高额补贴和低额补贴两档。结果发现,当每年发放的生育补贴超过1650元时,人们明确想生育的概率提升了7.06%,同时明确不想生育的概率降低了9.66%。也就是说,补贴确实提高了生育意愿,对明确不想生育的人群来说,影响更大。
湖北省在二孩政策实施后,于2016年始,在21个县(市、区)陆续开展基本生育服务免费试点,即生育补贴,对居民生育过程中相应环节给予补贴,减轻生育及养育负担。不同地区每年补贴额度分为800元、1200元、1650元、2100元、3000元和4500元等多个档次。
石智雷课题组参与了政策试点的前期设计、试点地区选取、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和评估调研全过程,并在试点一年左右后,通过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评估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石智雷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在湖北案例中,1650元只是一个统计分组的结果,并不意味着1650元就是一个刺激生育意愿的阈值。他说,很难笼统地固定一个数字并断定在此之上就可以提升生育意愿,更何况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下,生育补贴的效果也不同。
他强调,围绕“发钱能将生育率提高多少个点”的讨论可能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即生育率的提升是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即便在已经实行了多年大力度补贴的西方国家,生育率也并没有增加多少,甚至还在继续下滑,但生育补贴的存在延缓了生育率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补贴的意义所在。
石智雷表示,每年3600元的补贴是“生育政策的重大跨越”。此前鼓励生育的措施主要是产假、托育政策等,但现在政府拿出了真金白银通过转移支付来刺激生育。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体系。
他进一步指出,给钱重要,但钱给到谁更重要。这项研究明确显示,生育补贴效果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区域差异。对于落后地区、农村偏远山村等收入较低的地方影响更为显著;相反,对于大城市或经济稍好一些的城市,补贴几乎没有效果。“受教育水平较低和未缴纳生育保险群体,以及第一个孩子为男孩的家庭,更可能因为生育补贴而增加生育意愿。”石智雷说。
最新的生育补贴政策也凸显了对地区差异性的关注。除了国家层面的3600元补贴外,方案还要求各省份至少在市级行政区域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地区差异较小的省份也可在本省份内执行统一标准,在落实中央育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细化和创新。
接下来,政策如何实施也是关键。在湖北的试点案例中,石智雷团队在跟访中发现,因缺乏目标激励、跨部门协同困难、地方财政支持不足等原因,部分地区的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种被动、保守的执行策略,虽会按文件要求落地符合条件的补贴,但并不主动进行广泛、积极的政策宣传,甚至会有意控制宣传力度。这使得最终效果也大打折扣。
“研究显示,当人们对当地计划生育服务感到不满意的时候,生育补贴对生育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石智雷告诉界面新闻。
他提到,发挥生育补贴的积极作用,不仅需要及时、准确的补贴发放,更关键的是社会舆论和生育理念等非正规制度环境的塑造。比如,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引导,营造出鼓励生育的社会舆论,把“生育友好”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对生育政策的认识中,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生育补贴的作用。
“当前我国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口规模大,人均收入不高,大力度的生育补贴是不现实的;政策出来后,若国家和各级政府,尤其是卫健部门能集中发力做好政策引导和宣传,就会带来补贴的放大效应,3600元也会带来成倍的效果。”石智雷说。
发表评论